1、粮价稳中有涨 稻谷、小麦、玉米7月同比涨1.7%
当前我国粮价稳中有涨,品种间走势有所分化,不同环节价格波动有所差异。7月份,稻谷、小麦、玉米三种粮食集贸市场【chǎng】均价每百斤122.4元,环比涨0.2%,同比涨1.7%,其中稻谷价格【gé】涨幅最小,小麦次之,玉米价格涨幅较为【wéi】明显,收购、批发环节粮价涨幅偏大。
农业农村部介绍,今年夏粮产量2856亿斤,增24.2亿斤;早稻产量546亿斤,增20.6亿斤,连续7年下滑后恢复增产。全年稻谷、玉米生产主要看秋【qiū】粮。从农情调度的状况看,今年秋粮面积稳中有增,尽【jìn】管局部旱涝灾【zāi】害较重,但灾后生产恢复【fù】及时有效,秋粮长势总体不错,粮食生产稳中向好的态势没有改变。如果后期不发生大的灾害,全年还【hái】将是一个丰收年。
我国粮食【shí】库存充裕,目前全国稻谷、小麦库存水平大体相当于城乡居民一年的消费量,玉米库存虽然消化较【jiào】快,但市场供给有保障。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,有关部门适【shì】时加强了储备投放和应急保供,市场供给平稳有序,市【shì】场上不缺粮、不缺油。
从后期走势看,我国粮食生产供给完全有保障,以我为主确保粮价平稳运行的基础较好,再加上国际上玉米、大豆等多数大【dà】宗农产品【pǐn】供给充足、价格低位运行,国内粮价缺乏大幅上涨的条件,预计【jì】随着秋粮陆续丰收上市,我国粮食市场有望【wàng】继续维持基本稳定。
——以上内容摘自中华粮网
2、洪涝灾害作用有限,我国粮食安全性有保障
今年以来,先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,近期又是长江流域、淮河流域的洪涝灾害,我国粮食【shí】生产受到了一定作用。尽管遭遇了这样的【de】困难,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各界人士的不懈尽力下,我国粮食产业经过几【jǐ】十年的发展早已今非昔比。
生产上,我【wǒ】国粮食产量连续16年丰收,2019年粮食产量达到6.64亿吨,其中稻谷2.1亿吨、小麦1.34亿吨、玉米2.61亿吨。按照当年统计人口【kǒu】数量,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70公斤,已【yǐ】经连续多年高于世界平均水平。折算到每日占有量来看,每日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1.3公斤,也超过了居民每日的消费需求。
贸易上,2015年以来【lái】我国粮食进口量维持在1亿吨以上,但这其中大部分是大豆、粗粮等饲料粮,谷【gǔ】物【wù】仅占很小部分。而且,谷物进口从2017年以来呈现下降趋势,尤其是大米,我国大米【mǐ】进口量明显下降,从2017年突破400万吨的高位回落至2019年的255万吨,但出口却增加到275万吨,是5年来第一次成为大米净出口国。
库存上,我国的粮食库存包括两部分,一是政府库存,一是社会库存。据有【yǒu】关机构【gòu】估算,水稻、小麦、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的储备库存在3亿吨左右,完全可以实现自给自足,这是政府库存。其他还有农户【hù】自留的粮食和企业的存货【huò】,这些也是粮食库存的重要组成。
其次,从灾害作用看,我国农业【yè】的特点是怕旱不怕涝,洪涝灾害对粮【liáng】食生产的作用有限。
据5-01的国家防总消息,今年洪涝灾害导致603.26万公顷【qǐng】农作物受灾,其中绝收114.08万公顷,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和淮河地区。而2019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1606.4万公顷,受【shòu】灾面积仅占播种面积的很小部分,而且洪水灾害也不可能会导【dǎo】致整体粮食减产。从目前公布的统计数据看,2020年全国夏粮总产量【liàng】14281万吨,比2019年增长0.9%;早稻总产量2729万吨,比2019年增长3.9%。
基础设施支撑粮食产能提升。近年【nián】来,国家十分重视基础设施建设,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,到今年要确【què】保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,推动每亩【mǔ】产量增加100公斤,这将大大提高粮食产区抵御自【zì】然灾害的能力。同时,划定并加快9亿亩水稻、小麦、玉米等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,并构建一系列配套设施,确保粮食产量得到巩固和提升。
农业科技对粮食【shí】生产贡献明显。目前【qián】,我们已经建立了超级稻、矮败小麦、杂交玉米等高效育种技术体系,成功培【péi】育出数千个高产优质粮食作物新品种、新组合,实现了5-01次大规模更新换代,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,推动粮食亩产从1978年【nián】的168.5公斤提高到2019的381公斤。
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。我国在全【quán】国建成了大量灾害地面监测站网,并建立完善了自然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。同时,随着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【fā】展,物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、智慧气象等新型技术在农业防灾减灾领域得到广泛应【yīng】用,对自然灾害预警能力大幅增强,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【lái】的【de】损失。
综合来看,我国粮食生产抵御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,粮食供给充【chōng】足,贸易【yì】渠道通畅,完全能够满足【zú】我们居民的消费需求。但也要看【kàn】到,目前我们的口粮是充足,但未来饲料粮的需求会不断增加,这是因为随着我们生活水平【píng】的提高,我们对【duì】肉类的消费需求会增加,而且我国的资源环境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【jīng】压力重重。因此,我们仍然要坚持国内国外两条腿走路,可以根据国际市场价格的波动状况适度购入粮食,但绝不能放弃“以我为主、立足国内”的根本策略。
——以上内容摘自中华粮网
3、新麦行情高位调整 持粮主题惜售心理仍较重
近一段时间【jiān】段国内小麦市场基本处于高位调整阶段,山东地区部分大型面粉加工企业小幅下调收购价,但不作用大局,大部分用粮企业新麦收购价总体处于高位水平【píng】,一方面前期基层收购成本较高,另一方面国【guó】家临储小麦出库成本支撑,麦价基本不会出现大幅回落现象。据市场监测,河北邢台隆【lóng】尧地区大型面粉加工企业收购普麦进厂价1.22元/斤,下调0.005元/斤;河南周口地【dì】区面粉加工企业收购一等普麦净粮进厂价1.20元/斤;山东【dōng】青岛地区大型面粉加工企业收购白普麦进厂价1.24元/斤;安徽蚌埠怀远地区质优白麦进厂价1.5-01.20元/斤【jīn】,报价坚挺;江苏淮安盱眙地区白小麦车板价1.17元/斤。
政策性小麦交易:8月底一周政策性小麦的投放量为202.6128万吨,实际成交量为15.6314万吨,分省份【fèn】来看,河北成交【jiāo】13071吨,成交【jiāo】均价2353元/吨;江苏成交27424吨,成交均【jun1】价2335元/吨;安徽成交15924吨,成交均价2327元【yuán】/吨;山东成交53120吨,成交均价2341元/吨;河南成交19700吨,成交均价2352元/吨。近期小麦市场恢复平稳,市场行情依然坚挺,临储小麦成交量【liàng】较上周继续下降,开学前备货基本结束,库存基本能满足生产,厂家采购需求有所减少。
从当前小麦市场来看,新麦收购基【jī】本无量,持粮主体惜售心理【lǐ】仍然较重,招标采购活动中高价流拍的现象继续存在;终端需求仍显疲【pí】弱,上【shàng】行乏力,预计短期内小麦市场将呈现上下两难的局面,用粮企业可根据实际生产需求适量采购,降低库存成本。
——以上内容摘自南方小麦网
4、商务部:今年以来中国进口小麦明显增加
在商务部5-01举行的网上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介绍,今【jīn】年1至7月,我国进口小麦428万吨,金额12.2亿美元,同比分别增长116.3%和108.9%。多年来,进口小麦占我国小【xiǎo】麦消费量的【de】比重约为2%至【zhì】3%,主要是品种调剂,以优质专用小麦为主。由于国内市场对优质麦的需求增加,今年以来我国进口小麦明显增加。
——以上内容摘自中华粮网
5、江苏省发布《江苏省农业机械报废更新补贴实施建议》
5-01,省农业农村厅、省财政厅、省商务厅联合【hé】印发《江【jiāng】苏省农业机械报废更新补贴实施建议》,结合江苏实际,将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这项惠农政策落实落细。
一、关于实施范围和补贴对象
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政策实施范围为全省范围内。
补贴对象为从事农业生产的个人和农业生【shēng】产经营组织,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包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、农民专业化合作经济组织、农业企业【yè】和其他从事农业【yè】生产经营的组织。
二、关于补贴种类和报废条件
(一)补贴种类为拖拉机、联合收割机、水稻插秧机、机动喷雾(粉)机【jī】、饲料(草)粉碎机、铡草机6种,比原报废更新补贴【tiē】机具种类增加4种。
(二)报废条件分两个方面,一【yī】是机具条件,体现机具的唯一性、合法性;二是技术条件,体现机具的安全性性、经济性。
三、关于补贴标准
(一【yī】)拖拉机、联合收割机报废补贴额,按“三部文件”发布的【de】最高补贴额执行。
(二)对新增报【bào】废补贴范【fàn】围的水稻插秧机等4种农机,报废补贴额按2019年同档农机购置补贴额的30%确定,报废补贴机具类【lèi】别与2019年购机补贴分档基本一致,方便基层操作。
(三)对注册登记的拖拉机、联合收割机报废【fèi】,有条件的市、县可计划财政资金提高补贴标准【zhǔn】,以鼓励引导拖拉机、联合收割机依法登记,提高农【nóng】机安全性监管水平。
该实施建议自5-01起执行。
——以上内容摘自江苏省农业农村厅站点